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模式/王海宏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23 18:03:50   浏览:9711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谈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的调解模式

从近年来的刑事审判实践来看,被告人如果能够积极参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向被害人支付民事赔偿金一般都能作为酌定的量刑情节给予从轻处理,特别是在涉及到死刑案件时常常把刑事附带民事部分能否调解结案作为适用死缓或无期徒刑的一个关键因素。这样做的好处与依据在于对积极赔偿被害人损失的被告人从轻处罚,能够节约社会司法资源,降低国家与社会在治理打击犯罪方面的成本,提高审判工作效率。同时被告人积极赔偿被害人的损失,是其悔罪的客观表现之一,这表明了被告人主观恶性的减少,其所应受的社会非难与谴责也应相应的减少,其所应受的刑罚也应相应的降低。而且,从我国当前的宽严相济、限制死刑、控制死刑的社会大环境出发,对积极赔偿被害人物质损失的被告人从宽处理也是对国家、社会、个人都有益的事情。
但是,在适用民事赔偿这一刑罚裁量情节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在社会上也出现了一些质疑之声。诸如,适用这一量刑情节是否存在花钱买命、以钱买刑的情况,是否存在被害人强迫要挟被告人甚至法官从而造成对被告人不公平的情况。笔者认为,作为一个基本原则必须承认与重视刑事附带民事部分民事赔偿金的支付情况对被告人刑罚裁量影响的积极意义,同时也要正视在适用这一量刑情节中所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影响。
在笔者所在的基层法院,涉及到伤害、交通肇事等附带民事案件的数量约占受理案件总数的70%,笔者认为对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可以分为以下两类,采用不同的诉讼调解模式。
1、对于因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民间矛盾而引发的刑事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主要适用当事人为主导,人民法院积极参与、正确引导的诉讼调解模式。
这类案件的发生往往是因某种琐碎小事而引发,被告人一时意气用事,酿成悲剧,被告人往往会对自己的行为深感后悔,其负罪感、悔罪意识较强,较容易主动向被害方请求民事和解。而从被害方来讲,其也较容易接受对方的悔罪。但是,被害人这种易接受悔罪的心理在客观方面却往往表现为相互矛盾的两种行为,一是积极主动地接受对方的和解,二是基于因与被告人的特殊关系,虽然内心愿意接受和解,但是,考虑到面子或其他周围环境的压力而表示出不愿和解的意向。由此,对这类案件在调解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当事人之间存在的特殊的亲情、友情、邻里等特殊关系,发挥当事人自我协商、自行和解的主动性、积极性,尊重当事人自行选择的调解时机、调解协商形式,同时人民法院并不是消极等待,而是在调解的启动、进程、终结等方面积极参与,正确引导。但要注意这种诉讼调解模式存在的主要缺点就是调解的启动难,优点是一旦启动较容易达成调解协议。对此,人民法院在适用这一模式时应注重做被害人的思想工作,要使被害人认识到附带民事诉讼的调解结案与判决结案都是结案的法定方式之一,两者之间不存在法定效力的不同,更不存在调解是惧怕被告人的问题,而且调解结案有利于民事赔偿金的有效支付。
2、对于有预谋地实施杀人、抢劫、绑架等恶性犯罪案件引发的附带民事诉讼案件主要适用人民法院主导,当事人参与的诉讼调解模式。
这类案件被告人的主观恶性较大、犯罪手段较为残忍、社会危害性也较大,其悔罪的动机较为复杂,被害方与被告人一般无特定的亲情友情等特殊关系,这类案件调解的启动较为容易,但是达成调解协议较为困难。而且在调解过程中易发生损害一方当事人利益或破坏社会公平正义及法律的统一与尊严的行为。对这类案件进行调解时要强调人民法院的审判职权在调解中的主导作用,在具体工作方式上一方面要注重对被告人进行法律、伦理道德教育,促使被告人首先认识到自己犯罪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对被害人造成的伤害,使被告人真心悔罪服法,使其认识到赔偿被害方的经济损失是自己应尽的义务,是自己真心悔罪的具体表现之一。另一方面对于被害方因犯罪所受到的伤害应当表示同情,但要明确具体民事赔偿的数额要体现法律的原则与精神,体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要依法索赔,不能因为被告人受到了刑事追究而提一些不合实际、违反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甚至以此要挟被告人。在具体的步骤上要把双方当事人的调解意见汇总到人民法院,由人民法院将汇总、梳理后的调解意见、要求再反馈给相应的当事人,以防止出现以调解为名损害另一方当事人或国家法律的统一与尊严的行为的发生。

黑龙江省北安市人民法院 王海宏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办理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的若干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办理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的若干规定》的通知

法发[2001]20号


本院各单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的若干规定》
已于2001年10月1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1195次会议通过,现
予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一年十月二十九日

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的若干规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
诉讼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最高人民法院机
关内设机构及新设事业单位职能》的有关规定,为规范审判监督
工作,制定本规定。
一、立案庭对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经审查认为可能有错
误,决定再审立案或者登记立案并移送审判监督庭后,审判监督
庭应及时审理。
二、经立案庭审查立案的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立案庭应
将本案全部卷宗材料调齐,一并移送审判监督庭。
经立案庭登记立案、尚未归档的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审
判监督庭需要调阅有关案卷材料的,应向相关业务庭发出调卷通
知。有关业务庭应在收到调卷通知十日内,将有关案件卷宗按规
定装订整齐,移送审判监督庭。
三、在办理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过程中,经庭领导同
意,承办人可以就案件有关情况与原承办人或原合议庭交换意
见;未经同意,承办人不得擅自与原承办人或原合议庭交换
意见。
四、对立案庭登记立案的不服本院生效裁判案件,合议庭在
审查过程中,认为对案件有关情况需要听取双方当事人陈述的,
应报庭领导决定。
五、对本院生效裁判案件经审查认为应当再审的,或者已经
进入再审程序、经审理认为应当改判的,由院长提交审判委员会
讨论决定。
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的案件审理报告应注明原承办人和原合
议庭成员的姓名,并可附原合议庭对审判监督庭再审审查结论的
书面意见。
六、审判监督庭经审查驳回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或者经过
再审程序审理结案的。应及时向本院有关部门通报案件处理
结果。
七、审判监督庭在审理案件中,发现原办案人员有《人民法
院审判人员违法审判责任追究办法(试行)》、《人民法院审判纪
律处分办法(试行)》规定的违法违纪情况的,应移送纪检组
(监察室)处理。
当事人在案件审查或审理过程中反映原办案人员有违法违纪
问题或提交有关举报材料的,应告知其向本院纪检组(监察室)
反映或提交;已收举报材料的,审判监督庭应及时移送纪检组
(监察室)。
八、对不服本院执行工作办公室、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办理的
有关案件,按照本规定执行。
九、审判监督庭负责本院国家赔偿的确认工作,办理高级人
民法院国家赔偿确认工作的请示,负责对全国法院赔偿确认工作
的监督与指导。
十、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可根据本规定精神,
制定具体规定。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驻华使领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


国家外汇管理局综合司关于驻华使领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文号:汇综发【2007】114号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分局、外汇管理部,深圳、大连、青岛、厦门、宁波市分局;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办公室:
根据外交公约有关原则和我国外汇管理相关规定,为便利和规范驻华使领馆及外交人员的外汇收支,现将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将驻华使领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纳入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驻华使领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的开立、变更、关闭和使用按以下规定办理:
(一)驻华使领馆凭外交部相关批准文件等材料可直接到外汇指定银行(以下简称银行)办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立、变更和关闭,无需事先到外汇局进行基本信息登记。
(二)银行为驻华使领馆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应先通过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查询驻华使领馆基本信息。对于已有驻华使领馆基本信息且与其提供材料一致的,银行可为其开立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对于没有驻华使领馆基本信息或基本信息与提供材料不一致的,银行在为其开户后应将基本信息通过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报送至所在地外汇局,由所在地外汇局进行基本信息登记或变更。
(三)对于目前尚未纳入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的驻华使领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银行应将驻华使领馆的基本信息通过外汇账户信息交互平台报送至所在地外汇局,由所在地外汇局为其进行基本信息登记。
(四)银行须按规定将驻华使领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开立、关闭和外汇收支数据报送至外汇局,在报送开户基本信息时,核准件编号统一填写为“N”。
二、驻华使领馆经常项目外汇账户收支范围为经常项目项下外汇收支,其收汇、结汇及购付汇按照《结汇、售汇及付汇管理规定》办理。
三、驻华使领馆外交人员办理个人购汇、结汇、存取现钞业务,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外交身份证》、《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身份证》直接在银行办理,购汇、结汇、存取现钞不受有关限额的限制,但其购汇、结汇业务纳入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管理。
四、银行在个人结售汇管理信息系统为驻华使领馆外交人员办理业务时,在身份证件号码填写处填写外交身份证件号,备注栏填写“外交人员”。
五、本通知自2007年7月1日起执行。
国家外汇管理局各分局、外汇管理部接到本通知后,应立即转发辖内支局、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各中资外汇指定银行应尽快转发所辖分支机构。执行中如遇问题,请及时向国家外汇管理局反馈。


二〇〇七年六月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