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报表及说明(试行)》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6-16 21:11:29   浏览:8125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报表及说明(试行)》的通知

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关于印发《国家开发银行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报表及说明(试行)》的通知
1994年7月15日,国家开发银行

各厅、局:
为了适应和满足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的需要,规范和加强国家开发银行的会计核算工作,我们根据国务院批准的《国家开发银行组建和运行方案》和《国家开发银行章程》,以及《企业会计准则》、《金融企业会计制度》等文件,制定了《国家开发银行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报表及说明》,现予印发,从1994年8月1日试行。
试行中有何情况和问题,请及时反馈到财会局。

附件:国家开发银行会计制度——会计科目、报表及说明
目 录
一、会计科目
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三、会计科目帐户一览表
四、会计报表及说明
1.资产负债表
2.损益表
3.财务状况变动表
4.资金头寸日、旬报表
5.会计电旬、月报表

一、会 计 科 目
(一)资 产 类
402 短期投资
404 长期投资
502 现金
504 银行存款
506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508 存放建设银行款项
510 存放其他同业款项
512 存放境外同业款项
514 拆放同业
516 拆放境外同业
518 拆放金融性公司
602 基本建设贷款
604 基本建设软贷款
606 技术改造贷款
608 外汇借款转贷款
610 外汇债券转贷款
612 进口押汇
614 出口押汇
616 流动资金贷款
618 专项贷款
620 其他贷款
622 逾期贷款
624 拨付委托贷款资金
702 固定资产
704 累计折旧
706 固定资产清理
708 无形资产
710 递延资产
712 待处理财产损溢
714 在建工程
716 库存物资
718 预拨费用
720 外币占款
722 应收利息
724 催收贷款利息
726 其他应收款
728 坏帐准备
730 贷款呆帐准备
732 投资风险准备
748 债券折价
(二)负 债 类
101 中央财政拨存资金
103 中央财政贴息资金
201 金融债券资金
203 其他债券资金
205 向中央银行借款
207 境外商业借款
209 外国政府借款
211 国际金融组织借款
213 买方信贷借款
301 单位存款
303 保证金
507 同业存放款项
513 同业拆入
515 境外同业拆入
517 金融性公司拆入
723 待转营业收入
725 其他应付款
733 拨入费用
735 预提费用
737 应付福利费
739 应交税金
741 应付工资
743 应付利息
745 外汇买卖
747 债券溢价
749 外汇调整
751 经营套汇
753 汇入汇款
755 汇出汇款
(三)权 益 类
801 实收资本
802 拨付所属营运资本金
803 上级拨入营运资本金
805 资本公积
807 盈余公积
809 本年利润
811 利润分配
(四)损 益 类
901 利息收入
902 利息支出
903 金融企业往来收入
904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905 手续费收入
906 手续费支出
907 汇兑收益
908 汇兑损失
909 营业外收入
910 营业外支出
911 其他营业收入
912 其他营业支出
913 投资收益
914 营业费用
916 营业税金及附加
(五)表 外 科 目
010 未发行金融债券
011 未发行其他债券
020 委托贷款应收未收利息
030 有价证券
031 重要空白凭证
040 签开信用担保函
041 境外开来信用证
042 收到保函
050 利率掉期协议
051 贷币掉期协议
052 远期利率协议
060 期货协议
061 期权协议

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
(一)资 产 类
402 短期投资
核算本行按规定购入的各种能随时变现、持有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有价证券等投资。本科目按债券投资类别设户,投资时记借方,收回投资时记贷方。
404 长期投资
核算本行按规定购入的不准备在一年以内变现的有价证券及其他投资。本科目设“债券投资户”、“应计利息户”、“其他投资户”,购入债券或进行投资时记借方,债券到期收回本息或收回投资时记贷方。
502 现金
核算本行行政经费的库存现金。本科目设“现金户”,从开户银行取回现金、个人交回现金时记借方,存入开户银行和付给个人现金时记贷方。
504 银行存款
核算本行行政部门存入的用于业务管理等财务开支的存款。本科目设“银行存款户”,存入时记借方,支取时记贷方。
506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核算本行存入人民银行的存款。本科目设“存款户”,存入时记借方,支取时记贷方。
508 存放建设银行款项
核算本行存入建设银行的款项。本科目设“存款户”、“贷款本金户”、“贷款利息户”,存入时记借方,支取时记贷方。
510 存放其他同业款项
核算本行与其他银行之间(建行除外)日常结算往来款项而存放其他银行的各种存款。本科目按往来银行设户,存入时记借方,支取时记贷方。
512 存放境外同业款项
核算本行与境外代理行办理现汇日常结算往来款项而存放的各种存款。本科目按境外帐户行设户,存入时记借方,付出时记贷方。
514 拆放同业
核算本行按规定拆借给其他银行的短期资金。本科目按拆放银行设户,拆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516 拆放境外同业
核算本行按规定拆借给境外同业的短期资金。本科目按拆放银行设户,拆出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518 拆放金融性公司
核算本行按规定拆借给其他非银行金融性公司的短期资金。本科目按拆放的金融性公司设户,拆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02 基本建设贷款
核算本行发放的基本建设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04 基本建设软贷款
核算本行用资本金发放的基本建设软贷款(近期暂按国家计划下达的项目投放)。本科目设“股本贷款”、“特别贷款”二级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06 技术改造贷款
核算本行发放的各种技术改造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08 外汇借款转贷款
核算本行利用从境外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外汇借款发放的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10 外汇债券转贷款
核算本行利用从境内外发行外汇债券筹集的外汇资金而发放的外汇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12 进口押汇
核算本行开出信用证后,以境外同业议付的进口单位单证为抵押,发放的短期外汇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14 出口押汇
核算出口单位交来信用证项下出口单证,经本行审核、议付,并与本行签订合约叙做的外汇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16 流动资金贷款
核算本行按规定发放的流动资金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18 专项贷款
核算本行发放的专项贷款。本科目分项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20 其他贷款
核算本行年度计划内项目资金未下达前提供的周转贷款以及规定的其他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贷款户,发放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622 逾期贷款
核算本行发放的因借款人原因逾期在半年(含展期后)以上,三年以内不能归还的贷款。本科目按单位设逾期贷款户,转入时记借方,收回或转出时记贷方。
624 拨付委托贷款资金
核算本行拨付代理行委托贷款(包括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其他债券、财政专项资金、资本金)的资金。本科目按委托行设户,拨付时记借方,收回时记贷方。
702 固定资产
核算本行所有自用的各种固定资产的原价。本科目设“在用固定资产户”、“未使用固定资产户”、“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户”、“经营租出固定资产户”、“土地户”,购建、调入或其他原因增加时记借方,经批准调出、报废或其他原因减少时记贷方。固定资产按类别和使用部门设置
“固定资产卡片”进行明细核算。
704 累计折旧
核算本行固定资产的累计折旧。本科目设“累计折旧户”,计提时记贷方,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减少时记借方。
706 固定资产清理
核算本行因出售、报废、毁损等原因转入清理的固定资产净值及其清理中所发生的清理费用和清理收入。本科目按清理的单项固定资产类别设户,出售、报废和毁损的固定资产转入清理以及发生清理费用时记借方,收回出售固定资产的价款、残料残值和变价收入时记贷方。固定资产清
理后的净额,按规定转入营业外收支。
708 无形资产
核算本行专有技术及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各种无形资产的价值。本科目设“专利权户”、“著作权户”、“租赁权户”、“土地使用权户”、“商誉户”、“非专利技术户”,按规定取得或购入时记借方,摊销或出售、转让时记贷方。
710 递延资产
核算本行发生的不能全部计入当期损益,应当在以后年度分期摊销的各项费用。如新设机构筹办期的开办费、金融债券、国家投资债券发行费、经营租入固定资产的改良支出等。本科目按费用项目设户,发生费用时记借方,摊销时记贷方。
712 待处理财产损溢
核算本行在清查财产和经营过程中查明的各种财产物资的盘盈和盘亏净额。本科目设“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明细帐户”二级科目,分别按盘盈、盘亏设户。发生盘盈或经批准转销盘亏时记贷方,发生盘亏或经批准转销盘盈时记借方。
714 在建工程
核算本行购建固定资产等所发生的在建工程实际支出。本科目设“建筑工程户”、“设备安装工程户”、“已完工程户”、“待安装设备户”、“工程用材料户”、“预付工程款户”、“基建管理费户”、“施工损失户”,发生在建工程支出或规定预付工程款及工程中其他支出时记借
方,工程完工交付使用时记贷方。在建工程如由基建部门单独核算的,应按工程项目设户核算。购入不需要安装的固定资产,不通过本科目核算。
716 库存物资
核算本行尚未使用的低值易耗品以及在库的各项物资。本科目按低值易耗品及有关物资类别设户,购进时记借方,领用、出售时记贷方。报废低值易耗品残料价值,作为当期低值易耗品摊销额的减少,冲销有关费用。
718 预拨费用
核算本行拨给行政部门的管理、业务费用。本科目设“预拨费用户”,预拨时记借方,退回或清算时记贷方。
720 外币占款
核算本行按规定购买外汇资本金占用的人民币资金。本科目设“外汇资金占款户”,购买或增加外汇资本金时记借方,冲回或转出时记贷方。国家投入外汇资本金发生的人民币帐务处理,通过本科目核算。
722 应收利息
核算本行发放的贷款当期应收取而未收到的利息和应收租赁收入。欠交的贷款利息应按同类贷款利率计算复利。本科目按债务人设户,发生欠息时记借方,偿还或经批准核销欠息时记贷方。逾期三年以上的贷款所发生的应收而未收到的利息不作应收利息。应收利息中因债务人逾期未履行偿债义务超过三年不能收回的欠息,按规定经批准核销的,在本科目下设“核销利息户”核算(设一个总帐户),核销利息时记贷方,转出时记借方。
724 催收贷款利息
核算本行逾期三年以上贷款(催收贷款)应收未收的贷款利息。本科目按欠息单位设户,欠交的贷款利息应按同类贷款利率计算复利。发生欠息时记借方,偿还欠交利息时记贷方。
726 其他应收款
核算本行应收、暂付款项,如各种应收的赔款、罚金,按规定垫付的职工差旅费、存出保证金及应收、暂付单位或个人临时性或待查的款项等。本科目按类别和单位、个人设户。转入时记借方,转出时记贷方。
728 坏帐准备
核算本行应收利息、应收租赁收入等应收款项可能发生无法收回的坏帐而按规定比例提取的坏帐准备金。本科目设“坏帐准备金户”,提取或收回已核销的坏帐损失时记贷方,经批准核销坏帐损失时记借方。
730 贷款呆帐准备
核算本行按规定以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呆帐准备金。本科目设“呆帐准备金户”,经批准核销呆帐贷款或冲减多提取呆帐准备金时记借方,提取、收回已核销以前年度贷款时记贷方。
732 投资风险准备
核算本行按规定以长期投资余额的一定比例提取的风险准备金。本科目设“投资风险准备金户”,提取时记贷方,发生投资坏帐损失经批准核销时记借方。
748 债券折价
核算本行折价发行外汇债券实收金额低于面值的差额。发生时记借方,分期转入外汇债券利息支出时记贷方。
(二)负 债 类
101 中央财政拨存资金
核算中央财政拨入本行用于专项支出的预算资金。本科目按资金性质分别设户,财政拨入时记贷方,交回财政或转销支出时记借方。
103 中央财政贴息资金
核算中央财政部门安排本行的贴息专项资金。本科目设“基本建设贷款贴息资金户”,收到财政部贴息资金时记贷方,拨付贴息资金时记借方。
201 金融债券资金
核算本行发行金融债券筹集的资金。本科目按种类分年度设户,发行时记贷方,归还本金时记借方。
203 其他债券资金
核算本行发行的除金融债券以外的其他债券资金。本科目按债券种类分年度设户,发行时记贷方,归还本金时记借方。
205 向中央银行借款
核算本行向人民银行借入的资金。本科目设“年度借款户”、“季节性借款户”、“日拆性借款户”,借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207 境外商业借款
核算本行向境外银行借入的商业性外汇借款。本科目按借出行设户,借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209 外国政府借款
核算本行向外国政府借入的低息或无息借款。本科目按借出行设户,借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211 国际金融组织借款
核算本行向世界银行和亚洲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借入的外汇资金。本科目按借出行设户,借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213 买方信贷借款
核算本行按照买方信贷方式,从境外出口信贷机构或银行借入的外汇资金。本科目按借出行设户,借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301 单位存款
核算本行发放各类贷款的转存款或其他存款。本科目按单位设户,存入时记贷方,支取时记借方。
303 保证金
核算单位要求本行提供保函以及进口开证存入的保证金或港澳及国外汇入信用证项下的押金。本科目按每笔业务设户,存入时记贷方,支取时记借方。
507 同业存放款项
核算其他银行存入本行的用于日常往来结算的各种存款。本科目按往来银行设户,存入时记贷方,支取时记借方。
513 同业拆入
核算本行按规定向其他银行拆入的短期资金。本科目按拆出银行设户,拆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515 境外同业拆入
核算本行从境外同业拆入的外汇资金。本科目按拆出银行设户,拆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517 金融性公司拆入
核算本行按规定向其他非银行金融性公司拆入的短期资金。本科目按拆出的金融性公司设户,拆入时记贷方,归还时记借方。
723 待转营业收入
核算本行待转营业收入的催收贷款利息。本科目设“待转营业收入户”转入时记贷方,借款单位归还欠交利息(实收)时记借方。本科目余额应与“催收贷款利息”科目余额一致。
725 其他应付款
核算本行应付、暂收款项,如经办业务中发生的应付暂收单位或个人临时性或待查的款项、未按期领取的职工工资、退休金、应交纳的教育费附加等。本科目按类别设户,发生应付、暂收时记贷方,转出时记借方。
733 拨入费用
核算本行拨入的管理、业务费用。本科目设“拨入费用”户,拨入时记贷方,退回或清算时记借方。
735 预提费用
核算本行按规定从成本中预先提取但尚未实际支付的各项费用。本科目按费用种类设户,预提时记贷方,实际支出时记借方。
737 应付福利费
核算本行按规定工资总额从成本中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本科目设:“应付福利费户”,提取时记贷方,支出时记借方。
739 应交税金
核算本行应交纳的各种税金。本科目设“应交营业税户”、“应交所得税户”、“应交城市维护建设税户”、“应交车船使用税户”、“应交土地使用税户”、“应交房产税户”。按规定税率计算应交税金以及税务部门退回多交税金时记贷方,按规定交纳税款时记借方。
741 应付工资
核算应付本行职工的工资总额,包括在工资总额内的各种工资、奖金、津贴等。本科目按工资类别设户,支付工资及从应付工资中扣还各种款项时记借方,分配计入成本费用时记贷方。
743 应付利息
核算本行发行的金融债券预提的应列入成本的利息支出。本科目设“金融债券利息户”、“其他债券利息户”、“借款利息户”,预提时记贷方,到期结付利息时记借方。
745 外汇买卖
核算本行经办国际业务发生的各种货币之间的买卖及兑换金额业务。本科目设“外汇兑换户”、“外汇买卖户”,买入外币时贷记本科目外币帐户,借记本科目人民币帐户;卖出外币时借记本科目外币帐户,贷记本科目人民币帐户。
747 债券溢价
核算本行溢价发行外汇债券实收金额超过面值的差额。本科目按债券种类设户,发生时记贷方,冲减外汇债券利息支出时记借方。
749 外汇调整
核算本行进行外汇资产保值或调整外汇资产结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外汇汇率的变化情况,向国际金融市场调剂货币种类而发生的外汇调整业务。本科目按外汇币种设户。
751 经营套汇
核算本行在国际金融市场进行的自营套汇业务。
753 汇入汇款
核算本行通过境外代理行汇入的款项。本科目按境外代理行逐笔设户,收到汇款时记贷方,解付时记借方。
755 汇出汇款
核算本行通过境外代理行汇出的汇款。本科目按境外代理行逐笔设户,汇出境外时记贷方,收到借记通知时记借方。
(三)权 益 类
801 实收资本
核算本行按国家规定筹集的资本金。本科目设“国家资本金户”,资本金增加时记贷方。
802 拨付所属营运资本金
核算本行拨付所属营运资本金。本科目按所属单位设“拨付营运资本金户”,拨付所属营运资本金时记借方,收回或退回时记贷方。
803 上级拨入营运资本金
核算收到上级拨入的营运资本金。本科目设“营运资本金户”,增加营运资本金时记贷方,经批准调减时记借方。
805 资本公积
核算本行接受捐赠、法定财产重估增值等增加的资本公积金。本科目按资本公积形成类别设户,增加资本公积时记贷方,按法定程序转增资本时记借方。
807 盈余公积
核算本行按规定从利润中提取的法定盈余公积金及公益金。本科目设“法定盈余公积金户”、“法定公益金户”。提取盈余公积金和公益金时记贷方,按规定弥补亏损或转增资本以及按规定转支时记借方。
809 本年利润
核算本行本年度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总额。本科目设“本年利润户”年度终了(12月31日)结转利润时,将“利息收入”、“金融企业往来收入”、“手续费收入”、“汇兑收益”、“其他营业收入”、“营业外收入”、“投资收益”、“利息支出”、“金融企业往来支出”、“营业外支出”、“营业税及附加”、“手续费支出”、“汇兑损失”“其他营业支出”、“营业费用”等科目的余额分别转入本科目。结转后本科目贷方余额为盈利,借方余额为亏损。年度终了应采取帐结,将本年收入和支出相抵后本年实现的利润(或亏损)总额,通过会计分录全部转入“利润分配”科目“未分配利润户”的贷方;若为亏损转入“未分配利润”的借方。结转后本科目应无余额。
811 利润分配
核算本行利润的分配(或亏损的弥补)和历年分配(或弥补)后的结存余额。本科目设“应交所得税户”、“提取盈余公积金户”、“提取公益金户”和“未分配利润户”,年度终了将“利润分配”科目的有关帐户的余额转入“未分配利润户”。结转后该科目的余额只反映在“未分配利润”户中,贷方余额为可提供分配的利润,若为借方余额为未弥补的亏损。年度终了结转后,上年利润如有调整,应在“利润分配”科目“未分配利润户”中核算。
(四)损 益 类
901 利息收入
核算本行发放的各种贷款及行政部门存入的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本科目设“贷款利息收入户”、“银行存款利息收入户”、“转贷利息收入户”、“转贷利差收入户”,收入时记贷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借方。
902 利息支出
核算本行吸收的各种存款所发生的利息支出。本科目设“单位存款利息支出户”、“金融债券利息支出户”、“其他债券利息支出户”、“境外借款利息支出户”,支付(或预提)时记借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903 金融企业往来收入
核算本行与其他金融企业往来而发生的利息收入。本科目设“存中央银行存款利息收入”、“存放建行款项收入户”、“存放其他同业款项利息收入户”、“存放境外同业利息收入户”、“拆放同业利息收入户”、“拆放金融性公司利息收入户”、“拆放境外同业利息收入户”,收入时记贷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借方。
904 金融企业往来支出
核算本行与金融企业往来而发生的利息支出。本科目设“向中央银行借款利息支出户”、“同业存放款项利息支出户”、“同业拆入利息支出户”、“境外同业拆入利息支出户”、“金融性公司拆入利息支出户”,发生利息支出时记借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905 手续费收入
核算本行收取的各种手续费收入。本科目按手续费的种类设户,收取时记贷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借方。
906 手续费支出
核算本行委托其他单位代办业务而支付的手续费支出。本科目按手续费支出的种类设户,支付时记借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907 汇兑收益
核算本行进行外汇买卖和外币兑换等业务产生的汇兑收益。本科目按外汇币种设户,发生汇兑收益时记贷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借方。
908 汇兑损失
核算本行进行外汇买卖和外汇兑换等业务发生的汇兑损失。本科目按外汇币种设户,发生汇兑损失时记借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909 营业外收入
核算本行经营业务以外的收入。本科目设“财产盘盈户”、“固定资产清理净收益户”、“罚款收入户”、“教育费附加返还款”、“其他收入户”,收入时记贷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借方。
910 营业外支出
核算本行经营业务以外的各项支出。本科目设“财产盘亏户”、“毁损报废固定资产净损失户”、“赔偿金及违约金罚款户”、“公益救济捐赠户”、“非常损失户”、“其他支出户”等户。支付时记借方,余款退回或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911 其他营业收入
核算本行除存款、贷款、投资以及金融机构往来以外的其他营业收入。如咨询业务收入、无形资产转让收入等,本科目按其他营业收入的种类设户,收入时记贷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借方。
912 其他营业支出
核算本行除利息支出、手续费支出、营业费用、营业税金及附加以及汇兑损失以外的其他营业支出。本科目按其他营业支出的种类设户,支出时记借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913 投资收益
核算本行按规定投资取得的债券投资利息及其他利润等。本科目设“证券投资收益户”、“其他投资收益户”,按投资种类设户。收到投资分得利润、债券利息以及折价购入债券所发生的折价额摊销时记贷方,溢价购入债券所发生的溢价额摊销或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借方。
914 营业费用
核算本行在业务经营及管理工作中发生的各项费用。本科目设“业务宣传费户”、“业务招待费户”、“折旧支出户”、“呆帐准备金支出户”、“坏帐准备金支出户”、“投资风险准备金支出户”、“职工工资户”、“职工福利费户”、“职工教育经费户”、“工会经费户”、“监事会费户”、“待业保险费户”、“劳动保险费户”、“电子设备运转费户”、“出纳费户”、“安全防卫费户”、“保险费户”、“邮电费户”、“劳动保护费户”、“外事费户”、“印刷费户”、“公杂费户”、“低值易耗品摊销户”、“差旅费户”、“水电费户”、“租赁费户”、“修理费户”、“税金户”、“会议费户”、“诉讼费户”、“公证费户”、“咨询费户”、“审计费户”、“无形资产摊销户”、“递延资产摊销户”、“技术转让费户”、“研究开发费户”、“取暖费户”、“交通费户”、“房屋修理费户”、“其他费用户”,支付费用时记借方,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916 营业税金及附加
核算本行应缴纳应由经营收入负担的各种税金。如营业税金、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本科目按税金种类设户。计提(或补提)税金时记借方,退回多交税金或年度终了结转“本年利润”时记贷方。
(五)表外科目
010 未发行金融债券
本科目反映本行发行的金融债券未发行完的实际库存券面金额。按种类分年度设户,国家计划安排发行时登记收方,调出、发行、销毁时记付方。
011 未发行其他债券
本科目反映本行发行的除金融债券以外的其他债券未发行完的实际库存券面金额。按种类分年度设户,发行时登记收方,调出、销毁时登记付方。
020 委托贷款应收未收利息
本科目反映本行委托代理各种贷款应收未收贷款利息。按欠息单位设户,发生欠交时登记收方,单位归还时登记付方。
030 有价证券
反映本行收到或付出的有固定票面金额的单证以及按规定购买的债券实际库存数。按种类和票面金额登记,入库时登记收方,出库时登记付方。
031 重要空白凭证
反映本行未使用的现金支票、转帐支票等实际库存数。按种类设户,进库时登记收方,出库时登记付方。
040 签开信用担保函
本科目反映本行对外签开的信用担保函,按担保金额登记,签开时登记收方,履约及销帐或终止担保时登记付方。
041 境外开来信用证
核算本行收到境外开来限定由我行议付的出口信用证。收到信用证时记收方,议付寄单或注销时记付方。本科目按开证行设户。
042 收到保函
核算收到以我行为受益人的保函。收到时记收方,履行或注销时记付方。
050 利率掉期协议
核算本行购入或卖出利率掉期协议。签定协议时记收方,协议失效时记付方。
051 货币掉期协议
核算本行购入或卖出货币掉期协议。签定协议时记收方,协议失效时记付方。
052 远期利率协议
核算购入或卖出远期利率协议。签定协议时记收方,协议失效时记付方。
060 期货协议
核算本行购入或卖出期货协议。签定协议时记收方,协议失效时记付方。
061 期权协议
核算本行购入或卖出期权协议。签定协议时记收方,协议失效时记付方。

三、会计科目帐户一览表
--------------------------------------------------------------------------------------------
| | | | 余额方向 |
|科目代号| 会 计 科 目 名 称 | 明 细 帐 户 |--------------|
| | | |借 方|贷 方|
|--------|----------------------------------|--------------------------|------|------|
| | 一、资 产 类 | | | |
|--------|----------------------------------|--------------------------|------|------|
|402 |短期投资 |按债券投资类别设户 | √ | |
|--------|----------------------------------|--------------------------|------|------|
| | |债券投资户 | √ | |
|404 |长期投资 |其他投资户 | √ | |
| | |应计利息户 | √ | |
|--------|----------------------------------|--------------------------|------|------|
|502 |现金 |现金户 | √ | |
|--------|----------------------------------|--------------------------|------|------|
|504 |银行存款 |银行存款户 | √ | |
|--------|----------------------------------|--------------------------|------|------|
|506 |存放中央银行款项 |存款户 | √ | |
|--------|----------------------------------|--------------------------|------|------|
| | |存款户 | √ | |
|508 |存放建设银行款项 |贷款本金户 | √ | |
| | |贷款利息户 | √ | |
|--------|----------------------------------|--------------------------|------|------|
|510 |存放其他同业款项 |按往来银行设户 | √ | |
|--------|----------------------------------|--------------------------|------|------|
|512 |存放境外同业款项 |按境外帐户行设户 | √ | |
--------------------------------------------------------------------------------------------
--------------------------------------------------------------------------------------------
|514 |拆放同业 |按拆放银行设户 | √ | |
|--------|----------------------------------|--------------------------|------|------|
|516 |拆放境外同业 |按境外拆放银行设户 | √ | |
|--------|----------------------------------|--------------------------|------|------|
|518 |拆放金融性公司 |按拆放金融性公司设户 | √ | |
|--------|----------------------------------|--------------------------|------|------|
|602 |基本建设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 |基本建设软贷款 | | √ | |
|604 | 二级科目:股本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 特别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606 |技术改造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 |外汇借款转贷款 | | | |
| | 二级科目:商业借款转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608 | 外国政府借款转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 国际金融组织借款转贷款|按单位设户 | √ | |
| | 买方信贷借款转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
|610 |外汇债券转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612 |进口押汇 |按单位设户 | √ | |
|--------|----------------------------------|--------------------------|------|------|
|614 |出口押汇 |按单位设户 | √ | |
|--------|----------------------------------|--------------------------|------|------|
|616 |流动资金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618 |专项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620 |其他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622 |逾期贷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624 |拨付委托贷款资金 |按代理行设户 | √ | |
|--------|----------------------------------|--------------------------|------|------|
| | |在用固定资产户 | √ | |
| | |未使用固定资产户 | √ | |
|702 |固定资产 |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户 | √ | |
| | |经营租入固定资产户 | √ | |
| | |土地户 | √ | |
--------------------------------------------------------------------------------------------
--------------------------------------------------------------------------------------------
| | | | 余额方向 |
|科目代号| 会 计 科 目 名 称 | 明 细 帐 户 |--------------|
| | | |借 方|贷 方|
|--------|----------------------------------|--------------------------|------|------|
|704 |累计折旧 |累计折旧户 | | √ |
|--------|----------------------------------|--------------------------|------|------|
|706 |固定资产清理 |按固定资产类别设户 | √ | |
|--------|----------------------------------|--------------------------|------|------|
| | |专利权户 | √ | |
| | |著作权户 | √ | |
|708 |无形资产 |租赁权户 | √ | |
| | |土地使用权户 | √ | |
| | |商誉权户 | √ | |
| | |非专利技术户 | √ | |
|--------|----------------------------------|--------------------------|------|------|
|710 |递延资产 |按费用项目设户 | √ | |
|--------|----------------------------------|--------------------------|------|------|
| |待处理财产损溢 | | √ | √ |
|712 | 二级科目:待处理固定资产损溢 |按盘盈、盘亏分别设户 | √ | √ |
| | 待处理流动资产损溢 |按盘盈、盘亏分别设户 | √ | √ |
|--------|----------------------------------|--------------------------|------|------|
| | |建筑工程户 | √ | |
| | |设备安装工程户 | √ | |
| | |已完工程户 | √ | |
| | |待安装设备户 | √ | |
|714 |在建工程 |工程用材料户 | √ | |
| | |预付工程款户 | √ | |
| | |基建管理费户 | √ | |
| | |施工损失户 | √ | |
| | |或按工程项目设户 | √ | |
|--------|----------------------------------|--------------------------|------|------|
|716 |库存物资 |按低值易耗品及有关类别设户| √ | |
|--------|----------------------------------|--------------------------|------|------|
|718 |预拨费用 |预拨费用户 | √ | |
|--------|----------------------------------|--------------------------|------|------|
|720 |外币占款 |外汇资金占款户 | √ | |
--------------------------------------------------------------------------------------------
--------------------------------------------------------------------------------------------
|722 |应收利息 |按债务人设户 | √ | |
| | |核销利息户 | √ | |
|--------|----------------------------------|--------------------------|------|------|
|724 |催收贷款利息 |按单位设户 | √ | |
|--------|----------------------------------|--------------------------|------|------|
|726 |其他应收款 |按类别、单位、个人设户 | √ | |
|--------|----------------------------------|--------------------------|------|------|
|728 |坏帐准备 |坏帐准备户 | | √ |
|--------|----------------------------------|--------------------------|------|------|
|730 |贷款呆帐准备 |呆帐准备户 | | √ |
|--------|----------------------------------|--------------------------|------|------|
|732 |投资风险准备 |投资风险准备户 | | √ |
|--------|----------------------------------|--------------------------|------|------|
|748 |债券折价 |按债券种类设户 | √ | |
|--------|----------------------------------|--------------------------|------|------|
| | 二、负 债 类 | | | |
|--------|----------------------------------|--------------------------|------|------|
|101 |中央财政拨存资金 |按资金性质分别设户 | | √ |
|--------|----------------------------------|--------------------------|------|------|
|103 |中央财政贴息资金 |基本建设贷款贴息资金户 | | √ |
|--------|----------------------------------|--------------------------|------|------|
|201 |金融债券资金 |按种类分年度设户 | | √ |
|--------|----------------------------------|--------------------------|------|------|
|203 |其他债券资金 |按种类分年度设户 | | √ |
|--------|----------------------------------|--------------------------|------|------|
| | |年度借款户 | | √ |
|205 |向中央银行借款 |季节性借款户 | | √ |
| | |日拆性借款户 | | √ |
|--------|----------------------------------|--------------------------|------|------|
|207 |境外商业借款 |按借出行设户 | | √ |
|--------|----------------------------------|--------------------------|------|------|
|209 |外国政府借款 |按借出行设户 | | √ |
|--------|----------------------------------|--------------------------|------|------|
|211 |国际金融组织借款 |按借出行设户 | | √ |
|--------|----------------------------------|--------------------------|------|------|
|213 |买方信贷借款 |按借出行设户 | | √ |
|--------|----------------------------------|--------------------------|------|------|
|301 |单位存款 |按单位设户 | | √ |
|--------|----------------------------------|--------------------------|------|------|
|303 |保证金 |按每笔业务设户 | | √ |
--------------------------------------------------------------------------------------------

不分页显示   总共4页  1 [2] [3] [4]

  下一页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谈法官的职业思维方式

论文提要:
法律思维有别于其他思维,作为一名职业化法官,裁判案件时,应将合法性思考放在第一位。本文以法律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分析为基本线索,强调法官判案应该做到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普遍性优于特殊性;理由优于结论;并强调法官裁判案件要保持中立,平等地对待当事人。这样,才符合现代司法理念对职业化法官的要求。这是撰写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目的,同时呼吁社会各界当社会争议发生时,法官们用法律思维解决问题的方式能为他们接受和容忍,这也是撰写本文的另一目的。全文共8200余字。


人们在思维的方法上主要有政治思维、经济思维、法律思维、道德思维、科学思维等等。当社会争议发生时,我们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解决它,可能会有恰恰相反的结果。因此,问题不同,运用的思维方式也不同。法律思维是指在公共决策及在决策过程中按照法律逻辑来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其特点是合法性的思考方式。 政治思维则偏重于平衡、妥协、制约,其特点是思维过程始终围绕着政治上的利弊来权衡这样一个中心,如果以此来处理案件,则会使简单案件复杂化。经济思维是追求经济效率,其特点是投入产出比较,如果以此来处理案件,则会助长腐败,天平失衡。法律是人们遵循的最高底线,而道德是最低底线,不能用法律制裁不道德行为。以道德思维来处理案件,往往迎合大众的非理性心理。如果用科学思维来解决法律问题,将会造成许多案件无法得出结论。因为科学思维注重的是客观事实,用科学实验的方法可以无数次的重复;而法律事件中的客观事实是不可再现的,无法重复的。在法律思维与政治、经济、道德、科学思维发生矛盾时,作为一名职业化法官应该是法律思维至上。如果对法律职业者思维方式再作细致划分,检察官、律师的思维与法官的思维有一定区别。检察官是进攻性的法律思维,列举大量事实证据,指控被告人有罪,要求法庭对被告人科以刑罚;律师是防御性的法律思维,尽一切方式辩解,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提供并要求法庭从轻、减轻、免除对被告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材料和意见;法官是中立性的法律思维,他要比较攻、防的理由作出判断。因此,法律职业者最典型的代表是法官,法律思维的最典型形态是法官思维 。正如英国上诉法院的首席大法官爱得华.科克曾经讲到的“法官具有的是技术理性,而普通人具有的是自然理性,……对法律的这种认识有赖于在长年的研究和经验中才能得以获得的技术”。这充分说明了法官的思维与普通大众的生活逻辑并非雷同,而是根据职业的专门逻辑进行的,并且这种独特的思维必须经过长期的职业训练才能养成。在一个法治国家中,法官的法律思维所遵循的原则和规律要求是以法律的权利义务关系分析为基本线索,强调合法性要优于客观性,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普遍性优于特殊性,理由优于结论,中立、平等裁判案件。
合法性优于客观性
合法性是指法院的裁判有法律上成立的理由来支持,客观性是指法院的裁判有案件的客观事实来支持。法官审理任何案件都必须坚持“以事实为根据”。那么,这个“事实”是客观事实还是法律事实?对当事人而言,由于他们往往亲身经历了案件的全过程,对案件的来龙去脉、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可能是很清楚的,他们相信他们所阐述的事实是客观事实。但对法官而言,他不是案件事实的亲身经历者,所以只能依据法庭的程序和证据规则,依照当事人各方提供的各种证据来认定有关案件事实,这叫法律事实。有些案件由于时间长、时过境迁,直接证据少,无目击证人,或者关键证据灭失,以及人的认识能力所限等原因根本无法再现案件客观事实,法官就只能依据有证据支持的法律事实判案。因此,在对事实问题的认定上,当事人和法官之间有时存在很大的认识上的误差。如果法官不按当事人认为的所谓客观事实认定,当事人肯定说你这个法官不公正 。就会出现缠诉上访事件发生,因此,我们在立案和诉讼过程中,要正确行使释明权,告知当事人诉讼风险和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正确导诉。
客观真实性与合法性这两者在有的案件中可调和,如借贷案件,原被告诉辩一致,证据的“三性”具备,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这样的裁判结果一般是完美的。但有的案件只能选择不能调和,这在案件审理中常常出现,我们认为合法性优于客观性,即两者发生矛盾不能调和时,法官要牺牲客观性,选择合法性。在司法领域中,客观真实性原则要受到合法性原则的限制和超越。这种限制和超越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客观真实性原则要求不查明事实真相,就不能下结论。司法活动则恰恰与之相反,裁判者对其受理的任何案件,都应作出明确的结论,即案件事实真实性难以查明,他也必须以确定的裁判意见来解决争议。换言之,在认识行为的目的不能达到,事实真相不明的时候,司法裁判者也不能推卸作出确定结论的责任 。应根据现有的法律事实下判。如一小学生放学回家,被一楼上掉下的一块装潢瓷砖击中头部而死亡,而当时该楼有四户人家正在装潢,使用的瓷砖与砸死该小学生的瓷砖一样,如这四户人家对其无过错不能举证,法院则要判令该四户人家共同承担侵权赔偿责任。我们知道,这样下判按照客观真实性的原则要求,必有三户人家是冤枉的,但法官判案是按照事先确定的游戏规则——证明责任分配——举证不能——责任自负。在刑事诉讼中,则要坚决贯彻执行控方举证,疑罪从无的原则,绝不能久拖不决,超期羁押。
2、客观真实性原则要求无条件的尊重客观事实。司法活动要求是有条件的尊重客观事实,不是存在就有效,而是合法才有效。美国著名的“米兰达警告”对犯罪嫌疑人的口供能否作为证据使用作了明确规定,如果警察在审讯时没有预先按规定作出四条警告,就进行讯问,或者在犯罪嫌疑人要求会见律师,而律师尚未到来之时就进行讯问,那么,被讯问人的供词一律不得作为证据进入司法程序 。“米兰达警告”意味着证据的价值必须经由合法性来检验,不能通过合法性检验的证据,如肉刑逼供、任意搜查、非法窃听等不择手段获取的证据,尽管在客观上是不容置疑的,但是,在法律的意义上都等于不存在,不能作为证据使用。我国诉讼证据中有关举证时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就是这样规定的。
3、客观真实性原则要求不能以虚构的事实下结论。但现代司法创造了法律推定和法律拟制,必要时用虚构的事实下结论。一是法律推定。不是事实推定,事实推定是指以已知事实推定未知事实,法律推定是某种事实不问客观上有无此事,由法律规定某种事实存在或不存在的硬性规定。法律推定分二种,一种是属于允许证伪(抗辩)的推定,如某人失踪之后,经过一定期间,法院可根据利害关系人之请求推定并宣告其死亡;刑事被告人在法庭作出判决之前,法律推定其无罪;民事上有过错推定规则等。如果能够有效地证明存在着相反的客观事实,那么原有的假设推定就会被抛弃。另一种是不允许证伪(抗辩)的推定,如买受人在货物交付后,于约定的质量异议期限内不提出质量异议,即推定货物质量合格等,这类推定即使当事人提出确凿的证据证明其质量确有问题,也不会加以更改而会继续被法律所承认,并具有排斥客观事实的法律效力。二是法律拟制。“拟制”英文翻译为胡编乱造。即把事实上本来不存在的事说成存在。如人,法律上拟制“法人”、“公告送达”又称拟制送达,事实上并没有送达而视为送达,并不许抗辩,法官并依据这些虚构的事实判案。这些虚构的事实,与客观事实是大相径庭的,但在司法活动的领域中,这些都是合理和自然的事实,相反,谁要是主张用实事求是和客观真实性原则来清除这些背离事实真相的拟制和推定,才会被视为丧失理智的举动 。
4、客观真实性原则要求真相未查明,调查工作不停止。司法活动在某些方面是不允许查明事实真相的。一是法定期限限制。如刑事过去受实事求是和不冤枉一个好人,也不放纵一个坏人的影响,为查明案情,致使超期羁押现象严重,《他被超期拘留28年》一文的报导就是血的教训,法的悲哀,现代刑事诉讼制度要求,期限一到就不允许再查明真相,根据疑罪从无,无罪推定原则要求,放人。二是既判力限制。司法已决事项是在罗马法律规定,裁判一经生效就是法律,不允许改变,即客观事实不允许再查明。今后对既判力,民事审判几乎不能改,除非涉及公共利益,新发现证据。刑事有罪改无罪,但罪轻罪重不改。三是合法权利限制。如作亲子鉴定,当一方要求作亲子鉴定而另一方不同意的,不允许再探究事实真相,即推定小孩是亲生的,以保护公民隐私权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以上说明,当客观真实性与合法性在司法过程中发生矛盾时,法律思维强调合法性优于客观性,法官判案的依据是法律事实,必要时可根据虚构事实判案,绝不允许久拖不决。
程序公正优于实体公正
实体公正指的是结果的公正,程序公正指的是过程的公正。法官判案必须“以法律为准绳”,这个法律既包括实体法也包括程序法。在多年司法实践中,我们受“成者王候败者寇”的丛林文化结果论的影响,去努力追求结果的真,存在轻程序重实体的错误倾向,认为只要实体裁判正确,程序是否合法并不重要。要知道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保障,程序法上所规定的各项证据规则、庭审规则,必要的期限限制以及方法步骤,限制了法官判案中的专断,有利于法官查清案件事实,正确适用法律。程序是诉讼的规则,只有依据程序进行的诉讼才是法律意义上的诉讼。我们把审判比作是一场球赛,如果没有比赛规则,裁判员不是根据严格的规则程序进行裁判,而是球场吹黑哨,那么这样的比赛结果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我们法官在审判时忽视了严格的程序,开庭没有通知被告人,就作出判决,即使判决实体是公正的也不存在司法公正可言。一些严重违反程序的行为如刑讯逼供,非法取证等,即使个案的裁判结果是公正的,也损害了整个司法制度的公正性,犹如采食了“毒树之果”,因此从根本上说是不公正的 。
程序公正的重要性如前所述和客观真实性与法律事实也有联系。民事诉讼可能不会完全再现客观事实,因此也可能不会完全实现实体上的绝对公正。但是,如果我们在程序上能做到公正,就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实体公正,让法律事实尽可能地接近客观事实。即使不能接近客观事实,也能让当事人理解自己败在什么地方,法院为什么未支持或未完全支持我们的诉讼请求,从而心悦诚服,减少和避免缠诉上访现象发生。过去,我们习惯于“纠问式”审判方式,这种模式的特点就是法官负责调查取证,任何因事实不清而导致的问题,责任都难免要有法官来承担。现在,通过审判方式改革,在采用当事人主义的“抗辩式”诉讼方式中,查证事实的工作已转有当事人或控方承担,因不能提供有效证据而导致败诉,只能是责任自负 。因此,程序公正可以消除当事人对审判结果公正性的合理怀疑。因为,人们有时候并不确切地知道判决的“公正标准”,只要法院办案的程序符合了他们心目中的公正要求,比如,应有的权利给予了保护,意志得到尊重等,他们就确信法院是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由此推断:判决是公平的。所以,我们认为,只重实体法,不重程序法,会造成程序不公正,程序不公正也会导致实体不公正,不按程序法给刑事被告人足够的申辩机会,审清所有关键事实,就会可能造成冤案。反过来,只重程序公正,不顾实体公正,也会放纵犯罪,造成对社会更大、更多的不公正,如美国黑人球星辛普森杀妻案,就是最好的证明。可见两者并重才是我们正确的改革方向 ,也是我们办案的努力方向。当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这二者发生矛盾时,我们绝不能对案件久拖不决,法官要明智地选择,即程序公正优先于实体公正。因此,我们要以程序公正为条件去追求实体公正,而不能绕开程序公正去追求实体公正,程序公正永远是司法公正的第一位要求。
形式合理性优于实质合理性
形式合理性指的是合法理,实质合理化指的是合常理。在司法领域中,对各种争端的处理都必然会涉及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问题,对于我们法官来说,一个裁判能够做到既符合实质合理性的要求,也符合形式合理性的要求,在两种合理性可以兼得的情况下,一般不会有什么人会故意地非要减损某种合理性不可。但是,在两者发生冲突且不可两全的情况下,是坚持实质合理性优先,还是坚持形式合理性优先?理性化程度越低的法律制度,强调人治,就越会倾向于前一种选择。现代司法理念强调法制,因为法律是一个形式化的公共理性,高度抽象化的公共理性,法律依其形式合理性运作。如果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发生冲突二者必取其一时,我们法官只能牺牲实质合理性而取形式合理性。如法律规定的责任年龄,并不能代表他们的身体状况,智力状况与其年龄成正比,不满14周岁的人不负刑事责任;不满18周岁的人不得判处死刑;父母对已满18周岁的子女无抚养义务;未领取结婚证的婚姻不受法律保护;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分配、举证时限、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优势证明标准等;刑事诉讼疑罪从无、无罪推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原则等;行政诉讼被告负举证责任以及有关时效规定、法律推定、法律虚拟规定等以法律形式作出明确的硬性规定。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等的规定,更说明了形式合理性优先于实质合理性,因为“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因此,我们法官判案要合法理。
普遍性优于特殊性
法律强调用同样的标准约束每一个人,法律规则本身具有普遍性,但任何一个案件都有其特殊的一面。法律思维应强调普遍性优于特殊性,案件情形在立法上被考虑到了,就上升为普遍性,如果立法上未考虑到,就是特殊性。现在法院工作中,困扰法官的就是立法上未考虑到的情形往往会为社会公众左右。法院因强调某种利益从而达到排斥普遍的结果,法官为公众服务的方式与行政官员不一样,行政官员常主动为公众服务,而且这种主动服务对社会任何一方不构成危害。法院为公众服务的方式,是通过减损一方利益来增进另一方利益,即把钱从甲的口袋里放入乙的口袋里。法官服务方式的特殊性,要求必须严格按照公布的规则办案 ,不能改变判案标准,要求同一类型情节的案件同一定罪量刑尺度,不能一个“师傅一把尺”,搞下不为例。因此,在法律思维的作业过程中,必须坚持普遍性规则的优先地位,在刑事诉讼活动中,要坚持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疑罪从无原则;在民事诉讼中,要坚持举证、质证、认证规则,坚持按优势证明标准判案;在行政诉讼中要坚持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原则,而不是审查原告有无违法行为。因而不能以本案的特殊性来排斥普遍性规则的适用,除非这种处理方法成为一种先例——特殊性被提升为普遍性。
理由优于结论
在民商事案件中,诉辩双方一般都有部分理由,如原告诉称,被告辩称或反诉称等,这要看谁的理由大,一般很少有案件一方百分之百有理,另一方百分之百无理,正义和邪恶的较量在民事案件中很少 ,法官判案有一个自由心证问题,因此,所有判决结果都不是唯一的,在刑事案件中,还存在有罪与无罪,此罪与彼罪的问题。如果有罪无罪、此罪与彼罪证据充分,无争议,则还存在量刑的问题。刑种的选择,刑期的选择也不是唯一的。这就要求我们法官,在法律思维中,要找到充分的理由,因为判决结果并不能信服社会,而是让理由信服社会。法官切记不能信服结论,而是信服理由,法官事先不能作结论,而是选择哪个理由最充分,再选择最靠近的结论。否则要犯逻辑理由偏格错误。因此,我们法官审理案件、合议、写判决书时,一定要注重理由,使人们看了判决理由,就会必然联想到结论,认为作出这样的结论是顺理成章的事。
中立、平等裁判案件
法官裁判案件的思维特点是要保持中立性。司法中立是司法权威的一个重要保障,是司法获得公众信任的源泉。司法中立包括司法权与立法权、行政权的中立;司法权在政府与民众、公与私之间的中立;司法权在诉讼当事人之间保持中立。具体内容包括:法官与案件和案件当事人没有利害关系,即主体中立;诉讼制度的设计使法官处于当事人“等距离”的不偏不倚的中立地位,即制度中立;审判案件的法官有良好的品行和能力,用中立的立场、语言和方式驾驭庭审,即庭审中立;法官始终以一个“正义的守护者”的身份来实现司法公正。中立性思考中最重要的是法官相对于当事人和案件的中立。它要求法官在司法活动中相对于控诉一方或者辩护一方的活动没有明显的倾向性,始终处于中立的裁判者地位的属性 ,要求法官如排球裁判一样居中裁判,不偏不倚地对待原被告和控辩双方,而不能像足球裁判那样满场奔跑。法官严守中立是由司法权的特殊性所决定,也是法官独立性所要求的法官角色定位。法官休厄特有句名言:“不仅要主持正义,而且要人们明确无误地、毫不怀疑地看到是在主持正义这一点不仅是重要的,而且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上,法官在司法活动中表现出超然、中立、刚毅的品格,保证不偏不袒地审理案件,使当事人看到的是文明、威严、博学、亲和的法官,当事人及公众在心理上就会产生公正感和信任感。由此作出裁判,当事人的服判息诉率必然上升。如果法官不能保持中立,其裁判结果的公正性就会受到怀疑。
在司法活动中,法官应平等对待各方当事人,对于任何公民,不论其民族、种族、性别、职业、社会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如何,都不能给予特殊的优待,也不能予以任何歧视。我国法律确认和保护公民在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上处于平等的地位,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法官对任何公民的合法权益都要平等的予以保护,对任何公民的违法行为都要平等地追究。在诉讼中,不管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还是普通个人,不管是国有企业法人还是私营企业法人,也不管是本地企业法人还是外地企业法人,或者是内资企业法人和外资企业法人,都是平等主体,都享有平等的国民待遇,平等地依法保护自己的权利,平等地承担义务。平等、对等原则不仅是指公民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受到法律保护,而且一律受到平等制裁,对于自恃地位高、权势大而企图逃避法律制裁者,坚决刹住其嚣张气焰,依法平等制裁,做到“同样的情况同样对待,不同的情况不同对待” 。平等对等各方当事人,不搞地方保护主义,不办“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这也是现代司法对法官的基本要求。
综上所述,法官应当具有共同的法律思维来解决法律问题,但法律思维不单是法官的事,必须要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同,不然,难有生根发芽的土壤。一些当事人甚至领导同志对法院审判的案件有这样那样的意见,很大程度是由于不同思维方式的冲突所产生的,也就是说,他们不是以法律思维来看待法院的审判。而全民的法律思维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我国法治建设刚刚起步,在社会中培育法律思维还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今后的法治实践进程中,要不断提高法律素养,增强对法律的信仰,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尤其是在观念及社会生活中建立起法律的最高权威,无疑是至关重要的。此外,根据司法公正要求,法官办案除坚持将合法性思考摆在第一位的考虑因素外,还要考虑到办案的社会效果。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办案质量和效率的关系,既要坚持质量第一,确保案件裁判结果正确,经得起检验,又要讲究效率,树立“迟到的公正就是不公正”的观念,依法在法定期限内审结案件;二是要积极推广调解方式结案,能调则调,需判则判,争取多调少判 ,减少讼累和执行难度,以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统一,维护司法权威;三是法官要从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从办案的每一个环节抓起,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使法官的言行举止符合司法礼仪要求和法官职业要求,增强人民群众和诉讼当事人对法官的认同感,切实做到“司法公正树形象”。


论我国当前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

作者 内蒙古大学法学院 武志国

内容提要:本文是一篇专门针对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进行细致而新颖分析的文章。首先开门见山地阐述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理论语境和现实背景,接着动态地将我国当前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画卷予以展开,并且以多视角交织的方式对这些阻却性因素的前因后果进行了探究,最后又提出了消解这种具有异化性能因素的原则及策略。

法治作为一种被证实了的文化公理,是一种具有相对普遍可适性的人类社会治理的文明成果,因此不应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一种舶来品。这一点是本文的大前提。虽然法治经受着传统和“后现代”①的夹击,以及法治自身局限性和不同程度本土治理文化的排斥,却仍然以一种主流的姿态引领着当前人类社会的秩序的价值追求。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也正进行着扭转人治为法治的变革。笔者以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为切入点,进而多视角地展示法治在中国遭遇尴尬的现实背景之下的各种层次各种角色纷繁复杂的内心法律世界。

一、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研究之概述
“观念是制度的灵魂,是法律制度得以产生和正常运转的指导思想和精神动力。”②反之亦然,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是我国法治系统的病毒,是精神文化心理层面的阻却性力量,是远远高于物质或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的深刻层次。而在目前的法学理论界忽视了这种研究。即使是这方面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静态宏观、陈旧重复或缺乏可操作性的理论水平上。笔者从中微观层次和阻却性角度对当前我国法律意识领域进行了较为新颖的研究和分析。
(一)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释义
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是指在法律意识领域存在的,表现为法律认知、法律情感和法律意识形态三个层面,包括法律知识、法律情感、法律态度或评价、法律意志、法律思维和法学理论等因子,并对法治现代化进程起潜在消极阻却的一系列因素集。
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特征有:(1)本质上是一种特殊法律意识存在的形态;(2)功能上是一种起阻却性反作用的因素集;(3)具有可传播性和感染性,即具有心理同化效应;(4)具有广泛性和多样复杂性;(5)具有潜在性和可外化性;(6)具有遗传性和突变性的文化进化特征;(7)其产生的消极异化作用的克服具有条件限制性和困难性;(8)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是对当前法权关系乃至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映射且具有相对独立性。最后这一点是本文研究的小前提。
(二)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研究的对象、内容和方法
研究的对象显然是法律意识领域中的各阻却性因素,这些因素的组合具有层次性,且在当前的现实中存在有大量的实证材料。其研究的内容是这些阻却性因素的症状、原因和影响及其克服。其研究的方法为逻辑方法、系统分析法、因果关系分析法、结构功能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社会分析法、精神行为分析法等,这些方法被以整合后的形态分布于全文。
(三)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研究的法社会学意义
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属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而且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对其他上层建筑具有重要影响。技术解决和制度解决不能替代意识解决。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是立法的反面参考,对立法具有反面评判功能。正如黑格尔所说:“通过法律意识立法者才能捕捉到时代的精神,并将之反映到法律文件中去。”③甚至立法者本身也携带这种阻却性因素。在法律的运动过程中,阻却性因素发生异化影响并生成扭曲了的法律关系。简言之,这种起消极作用的阻却性因素的研究是我们缓减法制现代化的阻力和生成法律秩序的认知前提,是寻觅法治在中国遭遇尴尬原由的途径之一。

二、当前我国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具体分析
在对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内涵和外延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推上我国当前法律意识领域的研究系谱中的理论解构平台。
(一)表现形式的精神文化心理学分析
当前我国的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存在状态首先具有“杂糅性”④的特点,即包含封建或传统遗留、计划经济时代的后遗症、近代现代外来和土生土长的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其次具有不均衡的特点,即由于城乡、职业、文化、年龄、历史和现实的其他因素的影响加上当前法律资源和法律信息的不对称使其整体上十分不协调。第三,存在状态具有静态稳定和动态变化、连续性和断裂性并存的特点。这尤其表征了当前处于社会转型的现实背景。最后,这些因素具有亚健康性和可感染性的特点。现只对当前我国法律意识领域存在的阻却性因素新变化的表现形式进行展示,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些阻却性因素占主流或是否认“法律意识领域助推性因素”⑤的存在。
(1)法律知识的欠缺。法律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而且内容庞杂数量可观,而我国除了文化程度低造成的法律认知能力本身就低外,尤其表现为新型的后起的文化人的法律知识匮乏、结构单调、层次低、陈旧而不成体系无法满足相关的基本的法律需要,更谈不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性法律知识及技能。
(2)法律情感的低迷。学术界一般习惯于做这样的归结“法律观念淡漠、惧法厌讼”之类。实则这不能正确而全面反映民众的法律意识。当前主要是消极的法律现象的负面示范造成法律情感消极低沉和法律偏见,已从单纯的“怕法厌讼”演变为“惧怕法律机构及其工作人员,怀疑法律本身,对诉讼抱侥幸心理”。
(3)法律意志的脆弱。法律意志一般是指维权护法心理品格性的应激敏感系数的大小。而当前却普遍存在担心麻烦、恐惧报复、利益易感、权利麻木等情况。正是没有达到耶林所说的“维权的感受力和护法的实施力”⑥这两个指标。对权利被侵犯、法律被践踏所产生的痛楚是需要国人精心培养的。
(4)法律态度的扭曲。法律整体态度表现为强调个人权益忽视社会义务,怀疑法律的有效性和抵触法律机关的适法执法行为。甚至将法律作为其他救济渠道不通后的一个保底儿性的选择。甚至出现了“炒作诉讼”和“投机法律”的并非个别的现象。而权力主体往往奉行法律工具主义理念,不自觉地导致法律虚无。
(5)法律思维方式的感性化。纠纷解决的法律取向机率偏低,法律思维的层次浅不彻底,法律行为不到位,行为调整倾向于自律或是私了,甚至运用不法方式。思维或决策中法律因素难以介入或成为主导。
(6)法律意识形态的畸化。法律意识形态是法律知识经理性化系统化加工后形成的法学理论体系。当前在形形色色的法学学术界和轰轰烈烈的法学教育界出现了以下不良现象:一是将传统理论改头换面后以现代性的姿态出现。二是将现代法治之艰难简单粗暴地迁怒于文化传统和经济落后。三是经过文饰的西方化理论和民族虚无情绪抬头。无论是国粹主义还是以西方法治为参照系的研究范式都是我们理论研究的遗憾。四是法学理论学术界的学术腐败。这是学术道德耻辱之典型。五是简单的经济决定一切论和滑稽的“第三条中间之路”理论缺乏了实际意义和可操作性。在法学教育界,一是仍停留在纯粹概念法学式层次。二是仍然“路径依赖”⑦式地进行着单向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三是学生以对知识概念的完整再现为考核之最高追求。四是培养出来的法学人才在一定程度上有加剧法治实现之困难的可能性。这些拥有法律技术缺乏法律人格的专业人员在转型期善于寄生于现实与法律之间变通了的夹缝中,进而加剧了法治的畸化走样变形。
(二)形成原因的行为环境学分析
人的行为是需求与环境之间利益张力的结果,法律意识本身是不能在原初意义上构造行为的。因此我们从具体的社会大环境中究其根源。
第一,从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经济利益角度来讲,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利益格局进行了深刻而频繁的调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孕育了经济成分多元和利益主体分化的经济利益格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是我国法治的第一推动力,然而由于体制的不成熟甚至失误,导致孕育出了经济利益的怪胎即“既得利益集团”⑧。既得利益集团是在我国市场发育程度低的情况下,享有传统特权和资本原初积累的阶层或集团在相同成本或代价的前提下所攫取的利润远远高于市场机制下的主体吸纳从国家控制下脱逸出来的资源进行生产经营进而所获得的利润。既得利益集团利用原有特权和新控制的权力以及权钱交易的方式逐利进而成本低且随时可以转嫁危机规避制裁。它的投机性、保守性、排他性的不正当竞争的逐利方式导致其他经济利益主体正当逐利行为和法律救济的比较高成本,以至于与既得利益集团一同卷入非法律机制运作的漩涡。因此法治最有力的推动被异化和弱化了。
在“三农”中,由于城乡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加上农业经济纳入全国市场体系的松散性和不成熟性,仍使结构单一的农业社会缺乏对法律亲近的经济利益的有效刺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在“统”的乏力的情况下,简单的经济交往行为被准法律准权力的其他因素予以替代调整了。总之,农民缺乏对法律利益的感受,而非所谓的惰性造成。
第二,从转型时期的政权政治体制运行角度来看,中国具有数千年的官僚政治的传统和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家长式政府依赖型的体制,导致民主的先天不足,近二十年来国家一直在下大力气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改革,然而为提高民主所做的努力被强大的政治异化消解了。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没有民主,而是我们的民主有着重大的困境,那就是政权异化——是指国家在推动国家与市民社会分离,政治与民间利益剥离的过程中被权力传递的中间环节遏制并扭曲了。主要表现为以权压法、部门或地方保护主义、权力与民争利、权力个人化或地方化、权力侵蚀权利、权钱交易等并非少数的现象。政治体制改革的贯彻能力退化,中央政权在通往基层的过程走形变样,欺上瞒下的“土政策”、“领导拍板说了算”、“人情裙带关系”部分地替代了法律。而且法律成了政权的工具,法官成为国家利益的绝对代表,政策指示替代法律,法律甚至有时成为了不法行为的遮羞布。这种政府为自己进行利益调整和改革的过程未能有效实现利益回避,这也就成了政府机构改革进入怪圈的原因。在这种新旧规范和各种权力势力纷纷介入对社会政治经济调整制衡的情况下,终究形成了道德滑坡,法律疲软的“青黄不接”、“礼崩乐坏”的形势和矛盾冲突。值得强调的是被传统理论界认为是“罪魁祸首”的传统礼教对现代人行为的束缚早已烟消云散了,被法律化了的伦理早已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搁浅了。在二零零三年的抗击“非典”的过程中,有力地表明民众缺乏参与意识和协作意识,只能主要依赖政府构建行政化的临时应急体系,法律参与这个过程的深度远远不够。
第三,从精神文化意识层面来讲,无论如何,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十分有效果的。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的新世纪,传统上的国家本位、身份权力本位、义务本位、人治主义、臣民意识、重义轻利、性本善、和为贵等传统价值明显地出现了被扭转替代的趋势,出现了价值多元主义、个人本位、重利轻义、追求世俗化、经济利益本位、达尔文生存主义、性恶论、有条件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等。尤其在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足以左右未来的这一代人身上反叛传统的价值取向已十分明确。本来这些对法治有着极为匹配规格的因素却由于政治、经济和阻却性的文化因素导致扭曲和异化了。不能有效地发挥作用突破瓶颈,甚至滋生了极端个人主义、拜物主义、投机主义等倾向。
总之,经济利益主体的不正当竞争取向,民众政治参与极低的政府主导的政治体制加上异化了的法律意识,导致法治在中国的被扭曲、高成本、低效益、形式化的尴尬地位。也同时不断地生成着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
(三)影响后果的系统论分析
经过对我国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表现和原因的分析,我们会导出如下直接的危害性后果:
(1)对法的公开性的破坏和民主性的削弱: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法的公开性程度受到限制和社会化水平较低,法律变得神而玄乎。民众法律知识的缺乏和法律情感的低迷消极导致立法缺乏民众的参与,执法缺乏民众的监督,仅是专家意见或执法主体的单向决策的状况是危险的,笔者担心只被少数人掌握的法律知识和不对称的法律信息分布将导致法律话语霸权和知识权力的压迫以及学术权威的恣意。
(2)对法的普遍性的破坏和可诉性的削弱:缺乏对法律的科学认识和正确态度,使法律的普遍推行和适用变得困难,法律偏见导致漠视怀疑法律和救济渠道的非法律取向。扭曲的法律思维模式导致法律被排挤和法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对法的权威性的破坏和独立性的削弱:由于人们对法律无知、偏见、怀疑、漠然自然导致法律的权威性大打折扣。对法律态度的消极和法律思维取向的扭曲,导致法律频频受到其他准法律规范的替代和法律被权力、人情、利益的干扰,进而法不自立矣。
(4)对法的规范性的破坏和有效性的削弱:这些阻却性因素导致法律被架空,法的效用被冲淡,法的实现更加曲折,法的成本不断攀升,法的功能弱化,法的效益降低,使法的实然差距与应然距离拉大。
这些阻却性因素与法的局限性的联姻将导致法治系统内部运作的“熵量”⑨进一步增加。法的局限主要有法律语言的模糊性、法律制定的不周延和滞后性、法律操作的复杂性以及法律的工具性对目的性的奴役等。法律的局限性使我国的法治雪上加霜。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使助推性因素被抵消,使法治已取得的成果被腐蚀,使市民社会的发育变缓,使人们原本奴性化政治服从状态更加缺乏权利主动参与对权力控制,使不规范的社会行为找到理论上或观念上的托辞,慢性地毒化了社会风气。不断攀升的法律救济成本使人们不得不“另辟蹊径”,进而形成可怕的恶性循环,私权利无序公权力无羁,甚至国际参与更加被动。

三、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的消解
在对我国当前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诊断的基础上,笔者不成熟地谨提出如下消解这些阻却性因素的参考,以供实践借鉴。
(一)阻却性因素消解的原则
根据文化进化的规律,这些阻却性因素的消解具有三种可能。第一种是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阻却性因素将潜移默化地发生消亡或转化。这种消解只具有纯理论上的意义。第二种可能是强化意识领域正面因素以抵消阻却性因素的影响或是矫治亚健康状态的法律意识,这虽然治标不治本,但由于文化层次因素的相对独立性、超前导引性和行为启蒙作用,赋予了这种可能以非凡的意义。第三种可能是通过自觉地改造政治经济结构和机制营造健康的法律意识的环境,进而达到阻却性因素被釜底抽薪的效果,这种可能是治本的,当然也是困难最大成本最高的。
笔者以为,首先,将现实中法治的扭曲统统归咎于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是一种偏激的做法。将现实中法治的尴尬一言以概之地归咎为经济政治文化的落后或不成熟的做法也是不负责任的。其次,要注意法律意识启蒙与法律制度本身改进的结合,要注意“标本兼治”的原则,不能忽视这些阻却性因素发生的根源,防止新生的健康的法律意识缺乏土壤和被矫治过来的法律意识没有现实的载体。第三,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的消解不是靠政府“一头热”式的形式化运动化的法律知识的宣讲和感召就可以解决的,这是一项需要上下互动的系统治理工程。第四,笔者并不认为法律意识领域阻却性因素主要是传统的积淀,这种绕过批判现实的险滩而鞭笞老祖宗的态度是不尽可取的,任何试图一厢情愿地抛传统之弊病而承传统之精华的想法也是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任何另起炉灶或是缝缝补补的做法是没有前途的。第五,应当把东西方的治理文明在人类学的高度进行整合,不以中国之特色作为抵制外来先进文化的借口,也不以民族虚无主义和民族自卑心态全盘西化而忽视本国的具体时空环境,以追求黄色文明与蓝色文明交融为绿色文明之目的。
(二)阻却性因素消解的策略
(1)强化法律意识领域的助推性健康因素,矫治法律意识领域的阻却性因素。应当克服普法教育现存的运动化形式化和随意性的低效果性。应当筹划并启动“中华法律意识启蒙工程”,设立专门人员负责的专门机构的专款专用的组织,扭转以前单调宣传法律知识的局面,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针对具体的群体具体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法律意识启蒙运动。要注重对信息化、传播学、心理学、教育学手段的应用,借助各种媒体和生动的形式将法律的触角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层次,加快法律的社会化步伐。以法律理念的先行带动法律行为,以法律制度的变革激活人们法律意识和行为的变革。